通过纪录片来看,应当怎样合理地接受西方先进文化?

来源:新纪录片人气:1更新:2022-11-23 18:02:26

在西方的纪录片中,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陈旧落后的东方,一个有待启蒙的东方,一个西方需要的、“东方化”的东方。封建中国仍是亟待西方拯救与传递文明的角色。西方的故宫题材纪录片通常将故宫塑造成双方交往中被动的接受者。纪录片在解说时总不忘展现其优越感并强调西方现代文明给予落后国家的恩赐。

深受西方影响的中国艺术

《从6件瓷器认识中国》一片挑选了6件主持人认为的能代表中国陶瓷技艺、年代与风格的瓷器。其中,5件藏品都来在英国私人收藏家,只有最后一件瓷器是由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自己创作并收藏。

主持人对于前三件清朝以前的瓷器作品时都表现出一种惊奇而赞美的态度,对其技艺、审美以及背后潜藏的文化精神都表现出十足的兴趣与极高的评价。

而在介绍后三件分别属于清朝及现代时期的瓷器作品时则呈现出比较值得玩味的态度。片中介绍的第五件藏品——清乾隆时期的轿子挂壁式彩瓷花瓶,这个花瓶是一件彩釉作品,与之前介绍的四件素色釉瓷器风格差异明显。

主持人认为:“它给我的感觉是:十分地非中国风格,上面蕴含着的都是欧式元素。这个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欧洲人的瓷器。并且也许这并不全是偶然。因为乾隆皇帝对西方的建筑学与艺术很感兴趣。这一瓷器绝无仅有地将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阶级浓缩了起来——皇帝——站在儒家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这个花瓶诉说着历史,以及另外一个中国特性的存在,即面对外来者的矛盾心理。”

主持人有这样的观点或许是因为不了解故宫馆藏的清乾隆时期其他著名的彩釉大花瓶,然而他的观点却不乏道理。面对西方外来者,中国的统治者既抗拒又不自觉被吸引,深深受到影响而不自知,也是有可能的。

接着,主持人还模拟当年传教士来华的心态参观了故宫,一边赞叹建筑的宏伟,一边感叹清朝的闭塞。并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的皇帝只对西方的艺术和工艺感些兴趣,更多时候则是敬谢不敏,不听劝告,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这样的叙述一方面正确地看到了闭关锁国的危害,一方面也回避与掩盖了侵略的事实。

最后一件藏品是由当代艺术家刘立国创作的名为《经典》的花瓶。该花瓶是艳俗艺术的代表作。在普通人看来这件花瓶并不属于美的范畴,与之前的藏品相比显得俗不可耐。

《经典》以民间陶瓷繁复、雕琢的制作工艺,将俗文化中祈求荣华富贵的“经典”语符如龙凤呈祥、祥云仙鹤、荷花蟠桃、鲜花金钱等吉祥物,与被视为低级趣味的屁股堆砌在一起,表达出对当下暴发式的假高贵、伪豪华的蔑视。

主持人盛赞这种受到西方潮流影响而产生的政治波普艺术。创作者将各种民俗的、神话的、甚至革命的元素简单粗暴地并置,制造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展现一种极具争议的暴发户式审美。

主持人认为这件作品极具代表性地模仿和再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缩影,以反讽的立场来批判其中蕴含的历史、政治与现实因素,展现特殊时期大众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心理。

BBC版的《中国艺术》着重讲述了中国的绘画艺术。本片第二集就讲述了当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沉浸在往昔的荣耀中,遵循学院派的复古原则与精致、优雅却保守的美学时,西方绘画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开启更丰富多元的艺术世界。

第三集通过介绍故宫收藏的艺术书画,强调清朝时期,由于西方强势的介入,中国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绘画技法。

西方传教士通过艺术绘画终于有机会接近中国封建王朝权力的中心。故宫也成为收藏西方艺术品的重要场所。主持人表示,从清朝初年直到今天,这段漫长时光里的中国艺术创作,一直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十八世纪的中国尽管封闭了对外经贸交流的门户,却抵挡不了西方科技、绘画、建筑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相比保守的明朝,主持人在艺术上显然更欣赏向传教士开放的清朝。即使这样的开放带来的可能是王朝的毁灭。主持人骄傲地表示郎世宁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艺术的面貌。

以清朝的统治者为例,康熙为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科学知识深深着迷;雍正期间,著名传教士郎世宁受皇命向中国画师传授西方绘画技法并融合中西绘画特点留下多副名作,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乾隆年间,郎世宁秉旨设计圆明园内的长春园西洋楼,使优雅的法式洛可可风格在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乾隆偏爱的艳丽彩瓷风格也充分体现西洋元素,可谓“中式洛可可”。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封闭的大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艺术成为了人们探讨国家前途、抒发民族情感的主要阵地。主持人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西方的入驻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引领着中国的艺术家探讨新的表现形式与表达内容。

比如1930年代,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面对封建王朝破灭后动荡的政局,毅然远赴欧洲寻求答案。他们带回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法,创造出了中西合璧又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艺术作品。

亟待西方拯救的落后文明

《解密紫禁城》在介绍文物珍宝时略过了其他中国本土藏品,而专门点出中国皇帝对西洋器物的喜爱。本片表现了正是西洋的钟表、绘画、音乐等艺术文化解救了具有无聊枯燥童年以及单一审美品位的小皇帝溥仪。除了在艺术上,这种优越感还体现在外国纪录片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上。

日本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没有提及这一历史,通常只以清朝灭亡作为结束,哀叹逝去的文明,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亲手毁灭这一文明的凶手之一。西方纪录片如《解密紫禁城》《中国艺术》《中国的故事》《从六件瓷器认识中国》等,虽然没有回避这一史实,态度却非常轻慢。

在提及双方交往过程中的冲突、战争以及西方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与伤痛时,西方纪录片往往轻描淡写地带过,或将原因单方面地归咎到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与不思进取之上,或以为落后的东方带来先进文明为借口来矫饰其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与强盗行为。

在这些纪录片的表述中,停滞封闭的故宫宛如亟待西方拯救与改造的落后文明象征。

它在受到了西方艺术的洗礼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尽管这一落后文明在外在强加的进化过程中付出了血泪的代价。但这与受到的恩赐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纪录片 郎世宁 艺术 绘画 艺术家 故宫 

相关资讯

RSS - 百度 - 谷歌 - 必应 - 搜狗 - 奇虎 - 神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Copyright © 2008-2018 新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