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浙里故事 技·艺永存㊶|刀开生百态,他给枯木注入灵动的魂

来源:新纪录片人气:1更新:2022-07-14 18:02:1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蔚/文 吴鑫/视频剪辑

古琴的旷远,田歌的嘹亮,还有昆曲水磨,婺剧高亮……微纪录片专题“浙里故事——技·艺永存”6月推出第四季,其中第一辑里的“弦歌凡音”尚在耳边(回顾【弦歌凡音】特辑看这里)。

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与小时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的微纪录片专题“浙里故事——技·艺永存”第四季,本周起开启第二辑【天工入画】。

新一辑集合了8位省内工艺美术领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作品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属性。

它们是青瓷、石雕、木雕、竹编,它们并不是纯艺术,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我们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

大师们点土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一起来见证美物的诞生。

【天工入画】——黄杨木雕王笃纯

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里,有一件充满活泼生动自然野趣的木雕作品——长不过两尺的黄杨木上雕刻了八只鹅,它们在碧波荡漾的芦苇丛中嬉戏,或叫喊、或觅食、或拍翅、或跳水,每只鹅身上似乎都住着一只真鹅的灵魂。

这是黄杨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笃纯的作品。

黄杨木雕作为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起源不晚于元代,在近代达到发展的巅峰。温州作为黄杨木雕最为集中的创产之地,高手如云,王笃纯的父亲王凤祚就是其中的名家。从王凤祚开始,黄杨木雕融进了这个家族的血液,继父亲之后,兄弟俩王笃纯和王笃芳双双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黄杨木雕上各有所长。

从画稿到泥塑,从打坯到修光,再到刻画细节,羽翅、眼睛、头发、衣纹等……一截钝笨的黄杨木在他手中轻盈地翻跃了几回,木屑尽落后,便出落出一个灵动的形象。

年轻时的王笃纯一身好手艺,但他谨遵父亲当年的嘱托,组织黄杨木雕生产,发展当地加工产业。直到退休后,才有更多自由时间钻研雕刻艺术。

在他的画笔和凿刀下,乡村生活中那些极其平淡的日常生活,被平和地表现出来,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恬静淡雅的气韵。王笃纯在晚年创作的作品《乡音》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黄杨木雕 木雕 纪录片 艺术 石雕 王笃纯 

相关资讯

RSS - 百度 - 谷歌 - 必应 - 搜狗 - 奇虎 - 神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Copyright © 2008-2018 新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