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纪录片人气:1更新:2022-09-30 18:00:58
相关报道详见《废物故事》:两个“废物”一同游荡《陇西小子》这个稿件得到的反馈让我有些沮丧。刚开始写的时候同事一问我在写什么,我啰里八嗦讲了小飞和海绵的细节,她听了一会儿就拿出了手机(事后解释在查豆瓣资料),然后跟我说,我觉得这个题你再想想吧;写完后同事二拿去看,说,能看出写得很认真,又支支吾吾说了些,言下之意是,这选题缺乏公共性。再打开这个稿件的时候确实有点难为情了。说说这个题怎么来的。我在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看到纪录片《废物故事》,导演阐释里说:大海绵幼年患过紫癜,治疗导致了肥胖;上高中后与父母关系紧张,也离开了学校;喜欢上嘻哈音乐之后,更是深居简出,只在深夜到街头游荡。人的成长总是深刻叠加着外部世界的印痕,社会结构常以十分暴力的方式将其图景展开在个人的精神领域。首映时的观影氛围很好,出人意料的是,片子没有呈现校园霸凌带来的抑郁症,也没有呈现父亲生病给海绵造成的冲击,它不试图解释海绵为何会变成如今这样,只是说,你们看他就是这样活着。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海绵与导演小飞是一张扑克牌的两面,他们既相似又分离,都想证明自己(一个通过音乐,一个通过电影),海绵要自证他在认真做每件事包括无聊发呆,小飞要自证他的生活还有希望。我想写这个题,一是当时编辑鼓励可以将两人的故事展开,二是确实感到今年做电影节和纪录片都越发不易。7月底的FIRST是今年国内的第一个大型线下影展,但开幕那天早上路过露天放映场地时,发现银幕还没有完全拉起来。开幕片前,策展人李子为来打招呼,左手绑了绷带,瘦了十来斤,颧骨凸显。她解释,两天前都还不知道今年电影节能不能办,并且无奈关闭了观众观影通道。影展过半那天,几位策展人每场放映前都说,如果今天的放映顺利结束,那么所有主竞赛单元的片子都与大家见过面了。听起来好像这个影展随时都可能结束。不过虽然提心吊胆,放映还是如期,也没有出现去年三部入围竞赛单元的纪录片最后取消放映的状况。直到倒数第二天,我和同事在吃早饭时碰到小飞,他顶着乱糟糟的头发过来,说,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最佳纪录片已经颁奖了。我们大吃一惊,这不是还没到闭幕式吗?小飞说,今年的纪录片不会公开颁奖了。那会儿我忽然想起小飞在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被观看有时候是尊重。我们感到很可惜,纪录片一再被边缘化甚至无视。除了官方评奖外,今年还有三份场刊对影片进行评价,我们因此认识了麻雀映话的主理人鹏,他日常在杭州做放映,这次组织了19位媒体人、影评人做场刊评分,独立评价,互不干扰。在麻雀放映的场刊里,《废物故事》最终获评最佳纪录长片。鹏说要给获奖的创作者来个偶遇颁奖。小飞后来聊起这件事情,说鹏做的事很有意义,FIRST诞生之初的独立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他也受过感召,现在这个东西也许很难在这里了,但它一定流动到了另一个地方。“如果它在你手上,那就让它多待一会儿吧。”题外话结束了。《陇西小子》的起因大概如此,可惜写出来还是不足,得像同事提醒的那样,再多想想自己的选题。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孟依依